北島、譚伯牛、馮唐、韓松落、劉同……梅溪書院自開業以來迎來瞭一批文化大咖。作為全國首傢“O+O”書店,梅溪書院共計吸引客流200萬人次、銷售圖書30萬冊,邀請200多位名傢舉辦近200場文化活動,以每2~3天一場活動的頻次刷新業界紀錄。




市民愛書、惜書之風帶動長沙大街小巷實體書店興盛發展。梅溪書院、海信廣場弘道書店、Home書房等獨具特色的新書店紛紛出現,與歷久彌新的新華書店、麓之風書店一起構成瞭星城實體書店的洋洋大觀。

2015年,市政府辦公廳出臺瞭《長沙市實體書店扶持辦法》;2016年,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廣新局在年度文化產業引導資金中增設實體書店扶持專項經費,每年以網點建設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扶持實體書店發展。今年長沙的圖書交易會,各項數據都穩步提升,是對這一系列扶持舉措的回應。從1.0版本到2.0版本到3.0版本,從“一個中心”到“多個中心”,長沙的閱讀地標,長沙的多傢實體書店,無論是書店環境、讀者體驗,還是邀請名傢大師、人文氛圍方面,都在變得越來越美。

德思勤24小時書店 除資料圖片外均為長沙晚報記者鄒麟攝

黃泥街原名黃泥塅,因土地呈黃色而得名。這個名字聽上去並不響亮,卻留下瞭不少文人墨客的遺跡。清末舉人俞誥慶曾在此創辦近代省內第一傢師范學校——湖南師范館。1915年,李達章在此創辦宏文編譯社,自辦印刷局從事出版,聘請瞭黎錦熙、徐特立等湖湘名流編輯教本。1933年,黃泥塅拓寬路面,改名為黃泥街。也許是前輩文人的活動讓這條街凝聚瞭文脈,黃泥街也漸漸成為瞭長沙書籍出版印刷發行的中心。





2018-04-08 10:41:34 [來源:長沙晚報] [編輯:劉茜]字體:【大 中 小】

300多米長的黃泥街“臥虎藏龍”,奇人奇事層出不窮

改革開放初期,長沙百業待興,在國營的新華書店之外,街頭出現瞭一些利用地攤銷售圖書的民營書商。據說長沙最早擺書攤的是管仲和,他是河南人,曾在廣西某部隊服役,退伍後來到妻子的傢鄉長沙,在蔡鍔路的一條小巷口擺起瞭書攤,業內人士稱其為長沙第一書攤。這一時期,長沙擺書攤的“名人”還有東府後街的徐平、小吳門的向曲波等。從地理上看,這些書攤經營的區域都和黃泥街緊密相連,管仲和的書攤緊鄰黃泥街,徐平的書攤離黃泥街不到百米,向曲波的書攤離黃泥街不過200米。

“以街為市”的“市街”,難於管理,不少商販無證經營,晝伏夜出、偷稅漏稅;一些書商還經營盜版書。在幾次全國“掃黃打非”工作中,黃泥街都是集中整治對象,僅1995年至1996年,有關部門就在黃泥街查處經營非兒童滴雞精|兒童滴雞精推薦法出版物主要案件45起。有鑒於此,黃泥街書市也醞釀著搬遷提質。

長沙晚報首席記者 寧莎鷗

業內有種說法,將中國書店業的發展劃分為1.0、2.0、3.0三個階段。1.0版本的書店作為零售業的分支,單純賣書;2.0版本的書店已經涉足咖啡、餐飲等多元化經營;而3.0版本的書店則是城市的公共藝文空間,利用復合經營的方式,通過讀書沙龍、簽售會等活動,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體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弘道當時請來瞭王躍文、張悅然等著名作傢簽售,涉及瞭一些文創元素;閱讀花園在提供閱讀空間的同時提供咖啡與中西餐,投身多種經營,其時的長沙書店已經具有瞭2.0版本的主要特征。

當當梅溪書院

從黃泥街到定台中滴雞精門市|台中滴雞精門市推薦王臺迎來10年黃金期,

翻閱歷史我們發現,如今高大上的圖書交易會可溯源到蔡鍔路附近的一條老街——黃泥街。改革開放初期,長沙民營書業興起,自發聚集於黃泥街一帶。1993年,以黃泥街為代表的長沙民營書業舉辦的“春潮書市”,即為初始的圖書交易會。1997年,黃泥街書市整體搬遷,圖書交易會依然一年一度蒸蒸日上。如今,當當梅溪書院、樂之書店、止間書店、德思勤24小時書店等眾多個性化書店遍佈星城,繼續書寫著長沙書店的傳奇。

短短一條300多米長的黃泥街,是何因緣際會形成瞭一個書攤經營的圈子呢?原長沙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周賢樸分析瞭三點原因:其一,在上世紀80、90年代做書生意,第一要信息渠道暢通,黃泥街斜對面就是長沙電信局和郵政局,與外地聯系書籍業務,可以拍電報和在郵電局打長途電話。同時郵政局一些“停薪留職”或“下海”的郵政職工,熟悉發行渠道和各種套路,一腳跨到黃泥街,自然“有錢撿”瞭。其二,當年黃泥街上的經營戶,運貨隻能依靠三輪車和板車,黃泥街距離長沙老火車站(即今天的芙蓉廣場)很近,快件可直接通過火車站行包行發出,慢件也可火車發運。因此除瞭長沙黃泥街書市,像石傢莊、武漢、廣州等三大書市和黃泥街書市一樣,都“懸掛”在一條京廣線上。其三,300多米長的黃泥街,是長沙城內的一片棚戶區,居住在此的市民,住房狹窄,相比當年生產和銷售紅火的國有集體單位,更容易騰出住房,進駐黃泥街的書商也隻需要小門面,即可以開始最初的生意打拼。南陽街等處則不具備以上優勢。

如今,愛書之人可能會敏銳地發現,長沙排得上號的書店並未減少,反而增多瞭,佈局也更加分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隻要細加選擇,你都能在傢附近找到各有特色的閱讀地標。往西去,2016年9月初,中國最大網絡書店當當網第一傢實體MALL店“梅溪書院”落戶長沙步步高·梅溪新天地,首日銷售額便突破20萬元,如今已成為長沙的文化地標之一;往南行,德思勤24小時書店則以其“不打烊”的承諾,獲封“2016首屆中國最美書店周”的“最受歡迎書店”;往北看,位於長沙圖書館的樂之書店環境幽靜,經常舉辦的詩會、讀書沙龍吸引瞭眾多讀者;嶽麓山下,桃子湖的卡佛書店已經成為愛書之人的“新寵”,無論你何時到店,這裡總不乏看書的人、寫字的人,既有旁邊師大附中的中學生,也有博士生、大學教授;在芙蓉路上,止間書店正以其獨具人文氣息的裝潢和獨特的選書品位吸引著愛書之人。

當當梅溪書院人流如織

1993年4月,黃泥街書市發生瞭一件改變長沙出版業的大事,那就是省、市書報刊發行行業協會聯合舉辦瞭“春潮書市”,參加書市的骨幹隊伍就是黃泥街的民營書業經營者。

定王臺書市一角 資料圖片

每到春天,一年一度的長沙圖書交易會拉開大幕,這已成為星城愛書人的盛宴。近日,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第二十五屆長沙圖書交易會在湖南省展覽館圓滿落下帷幕。為期3天的展會中,參觀人數超10萬人次、簽訂合同的書商近20000傢、交易額(含意向合同金額)達17億碼洋,一連串增長的數據昭示長沙這座書香之城再掀閱讀高潮。

1983年,黃泥街一帶售賣書刊的氛圍越來越濃,當地出現瞭越來越多的個體書報刊經營戶,自發形成瞭書市,黃泥街也隨之聲震全國。自1989年,黃泥街書市一路高歌猛進,巔峰時擁有近300傢書店。當時賣書的生意好到什麼程度呢?據說,那時的黃泥街書市老板掙瞭錢還不想存進銀行,便拿“蛇皮袋”來裝,收在自己的床鋪底下,認為這樣做財不露白,更加保險。一些經營者從外地收賬返回長沙時,也采取同樣的辦法。業內便有一句口號:“提著‘蛇皮袋’,睡在火車座位下,安安心心回到傢。”

那時候,黃泥街奇人奇事層出不窮。1984年,省文聯主編的《紅娘報》問世,並在黃泥街設立發行門市部。負責發行的薛浩住在黃泥街內的雙鴻裡市花鼓戲劇團宿舍內,因此不少花鼓戲劇團的演員兼職推銷《紅娘報》。有人最多一天掙瞭50元錢,比他們一個月的工資還高,《紅娘報》變得傢喻戶曉。

有位叫李靜安的先生,被黃泥街一些書商開玩笑喚作“落魄文人”,他租有黃泥街一鐵棚子專賣學生教輔,他賣教輔與別人不同,每本教輔,均過目一閱。當湖南各市、縣教師到長沙來進資料,找到他,他經常能侃侃而談,談這些教輔如何編排、好在哪裡,說得一些名老教師也佩服不已,高呼黃泥街書市“藏龍臥虎”。

找尋長沙的閱讀地標

書業故事由1.0版躍上2.0版

弘道書店一角 資料圖片

那次書市的主會場設在清水塘,當時的市博物館,開幕首日,全國各地的民營書商、部分新華書店、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出版社參會者雲集,大門口人潮洶湧;社會其他人員購票進場,每張票價格高達50元。下午四點半左右,大門擋不住人潮的沖擊,一下子被沖開瞭。本次交易會,除個別省市,全國各地的書商都到瞭,為期3天的交易會成交額突破億元大關,開民營書業圖書交易會先河。自此,黃泥街的名頭在全國民營書業一炮打響。20世紀90年代中葉,全國圖書出版約11萬種,有人說黃泥街書市擁有的圖書品種,占瞭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黃泥街書市的成交量也一度登上全國圖書二級市場榜首。黃泥街書市甚至被媒體冠為“四大書市”之首。

但高速發展之下,黃泥街書市的基礎條件漸漸成為發展的桎梏,一些問題暴露出來。黃泥街不過300多米長,原本隻是長沙城內的一片棚戶區街巷,所謂的書店就是當地居民騰出來的小房間,經營面積狹窄,陳設簡陋。當時的店鋪以夫妻店、父子店為主,雖然他們在書籍短缺的歷史時期創造瞭中國書業經營史上的奇跡,但始終缺乏專業性和合法性,批發店和零售店集於一體,批發、零售難於區分,相互之間價格戰、回扣戰不斷。黃泥街書市是

桃子湖的卡佛書店

黃泥街書市將搬向何處呢?當時擬訂瞭幾套方案。有公司計劃在附近的寶南街興建大廈,讓書商“原地升級”;當時的市文化出版局則打算將清水塘路建成文化一條街,這樣可以依托清水塘的市博物館舉行全國性的圖書交易會;還有人提出將汽車西站隔壁已建成的10棟商住樓開發為新的圖書市場。最終在綜合考慮交通、環境、成本等問題的基礎上,書市搬遷至位於長沙市中心解放路、建湘路、芙蓉路交會處的定王臺。

新書市開張後的10年時間,可以說長沙圖書市場進入瞭黃金時期,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愛去書店逛逛。據讀者何女士回憶,有一次她在書市就遇滴雞精好處|喝滴雞精好處到瞭央視NBA特約評論員張衛平,有書店老板還在書市內見過汪涵。

相比於黃泥街書市時期狹窄的書肆,長沙誕生瞭不少空間更寬闊、裝修更講究、品類更齊全的“旗艦書店”。從黃泥街起傢的龍挺就開瞭一傢“旗艦店”——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弘道文化圖書超市,這也是當時湖南最大的民營書店。弘道書店當時還在平和堂佈局瞭第一傢賣場書店,隨後又走進瞭阿波羅商業廣場和通程商業廣場,開瞭書店進賣場的先河。如今,大型購物廣場搭配書店已成為標配,但在20多年前,弘道可謂開風氣之先。此外,萬卷圖書城、閱讀花園等都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場所。



喝咖啡、享美食、聽講座、玩文創……多傢3.0版實體書店“爭奇鬥艷”

不可否認,越來越普及的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生態,大多數行業受到沖擊,圖書出版也不例外。洶湧的網絡購書熱、電子閱讀潮成為瞭這個時代讀者的選擇。前幾年,就有不少討論涉及“實體書店會不會滅亡”這一話題。而神奇的是,近幾年,實體書店反而有瞭復興之勢,越來越多的個性化書店正出現在長沙的街頭巷尾。





如果說當年黃泥街上的書店是粗放型的夫妻店、父子店,而以定王臺弘道為代表的書店是帶有2.0版本特征的綜合書店的話,如今長沙崛起的書店可以說是3.0版本或者具有網絡時代特色的新型書店瞭。在這裡,買書甚至都不是主要目的,書店的意義在於提供舒適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讀者可以在這裡喝咖啡、享美食、挑選文化產品,還能體驗到從小眾電影放映、文化大咖講學到創客空間展示、前沿科技分享等各種豐富內容。

找尋長沙的閱讀地標

在弘道近年開出的海信廣場店中,咖啡、文創產品讓讀者的選擇更豐富,不少文創產品還是工藝設計師的傑作;書目陳列方面,弘道打造瞭兒童館,精選港臺版、外文版圖書;活動舉辦方面,弘道秉承著讓圖書提升讀者生活品質的初衷,在讀者會開設瞭“生活美學”等一系列講堂。據悉,弘道還將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利用線上、線下平臺的聯動,帶給讀者排行榜推薦、到貨提醒、會員日等更多增值服務。

位於長沙圖書館內的樂之書店也完全顛覆瞭傳統書店的經營理念,從賣圖書轉變為賣“文化”。書店舉行瞭文化沙龍、讀書分享會、新書簽售等豐富的活動,還有定期的朗讀、電影,以及音樂、美術、紅酒等各類品鑒會,儼然成為眾多讀者的心靈傢園。

25年前,黃泥街書肆紮堆 ,誕生瞭“春潮書市”;25年後,長沙個性書店林立 ,成為城市的閱讀之眼。如果說當年黃泥街上的書店是粗放型的夫妻店、父子店,而以定王臺弘道為代表的書店是帶有2.0版本特征的綜合書店的話,如今長沙崛起的書店可以說是3.0版本或者具有網絡時代特色的新型書店瞭。在這裡,買書甚至都不是主要目的,書店的意義在於提供舒適的文化空間……
arrow
arrow

    whaythysrmot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